“山东手造·烟台好礼”——胶东彩塑:看妙手匠人陈玉录如何“化泥土为神奇”
胶东在线6月11日讯(记者 汤萌)明代文学家魏学洢在《核舟记》一文中写道,“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寥寥数笔,就为读者勾勒出一位入木三分、出神入化的民间手艺人形象。胶东彩塑非遗传承人陈玉录就是这样一位现代版的“奇巧手造人”。

据介绍,胶东彩塑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以黄颜泥、膏泥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型。诞生于大汶口文化时期,也就是中国的新石器时代。两汉以后,随着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社会上的道观、佛寺、庙堂兴起,促进了泥塑雕像的需求和泥塑艺术的发展。“古代的时候,道教在栖霞很盛行,许多道教宫殿都建在栖霞,宫殿需要泥塑雕像,因而推动了胶东彩塑的发展。”陈玉录说。
陈玉录从事胶东彩塑技艺二十多年,他自幼随父亲学习胶东传统、古老的彩塑技艺。长大后研习绘画,凭借着对民俗艺术的浓厚兴趣,开始对传统民俗彩塑进行创作研究,在材料上加以改进,技法及表现形式上大胆创新。
传统的胶东彩塑形态奔放,色彩绚丽,陈玉录突破了传统的“三分塑,七分彩”的局限,表现手法上广泛吸收了胶东当地的剪纸、戏剧、年画、面塑等民间艺术的营养元素,融入现代艺术的表现手法,符合了现代人的审美情趣,既继承传统又与时俱进,创作出了大量的以胶东当地的人文题材的彩塑作品以及中国民间寓意吉祥喜庆题材的彩塑作品,使古老的胶东彩塑艺术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第一要务是热爱第二要耐得住寂寞 ”
“这两个小人的脑袋做得太板了,你看,这么一来是不是就好多了……”陈玉录正坐在木桌前为徒弟小姜修改作品,胶东彩塑非常考验制作者创作构思,只见一块不起眼的泥巴在他手里稍加揉捏搓捻,两个小人瞬间变得活灵活现。徒弟小姜说:“我自己改了很多次,都不生动。陈老师把小人的脑袋改得歪一点就显得他更像真人也更有趣味性了,我的功夫还是不到家,陈老师说还得再磨。”
功成名就的手艺人,自然令人艳羡。然而,一位手艺人的成长历程,很多时候就是一个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的过程,通常都是历经漫长时间的岌岌无名,才能赢得大众的认可。
“做这一行第一要务是热爱,第二就是要耐得住寂寞。”陈玉录说,“和别的活儿不一样,手艺人不可能一夜暴富,它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有回报的。做手艺一定要能潜下心、坐得住。手艺的熟练程度没有捷径,就是靠一点一点自己摸索,下的功夫到了,自然而然就能达到一定程度,也就饿不着了。手上的功夫要到家,能把握住、驾驭得了自己的作品。最后练到什么地步呢?就像武功一样,最高境界是无招胜有招,时间长了脑子里都知道自己要怎么做,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的限制,随心创作反而能行云流水,同时也能创造出更多惊喜。”

以匠心对待创作 传递胶东彩塑之美
“在制作方面,我们胶东彩塑是比较独特的,”陈玉录说:“要经历揉泥、醒泥、塑形、掏空、缝合、精雕、晾干、烧制、上色等几个步骤,每个步骤都极有讲究,稍有不慎就会导致作品破损、开裂,所以彩塑作品创作周期都是比较长的。同时,每一个细节我都要处理得完美,每一步都要做得漂亮,不然做出来的东西自己都不满意。”
记者注意到架子上摆着一个蓝色头发的少女彩塑,陈玉录兴致勃勃地介绍起来:“你们看这个头发的颜色,层次非常丰富,有深蓝、浅蓝、还有灰色的阴影,每个颜色都是我亲自调出来的。作品如果要真实,那么就一定要有丰富的层次感,如果整个头发的颜色都是一样的,那么就会很死板。”
陈玉录谈起自己曾受海阳市邀情,做了整面墙关于海阳大秧歌的彩塑,同时这也是他迄今为止做过最大的作品——足有两米乘四十米。他打开平板展示出自己的这副得意之作,“这面墙有四十米,海阳大秧歌唱本里的经典人物基本都可以在里面找到,”陈玉录告诉记者。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整面墙上形象生动、惟妙惟肖的大秧歌人物都是用水泥贴上去的。
并且,对于这类传统题材的艺术作品,在进行创作前,陈玉录会查阅大量文献和资料,请教专家学者,不断增强自己的文化底蕴和“传统要素”的储备,从开始筹备到完成作品,耗费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因此他的海阳大秧歌彩塑,每个人物都形神兼备、精美无匹,令来到景区的游客都深切地感受到胶东彩塑之美,体会到胶东文化之美。
在传承中与时俱进 泥塑艺术焕发新生
“任何技艺一直停留在原地都注定会被时代淘汰,胶东彩塑也不例外。几十年的创作经验告诉我,必须与时俱进,才能适应大众的审美和社会的潮流。我喜欢新鲜事物,因此很多作品都是有感而发、即时创作的,比如说这对作品——”陈玉录指着展示架上的彩塑门神摆件介绍。

陈玉录告诉记者,这对作品是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吸收了木版年画的元素进行的创作,人物造型线条饱满、圆润,用色只采用传统的红绿灰几种,对比鲜明,却不显单调,眼部细节则采用了戏剧元素,凸显人物表情更加生动。“这对门神的创作,我更多借鉴了现代元素,像盔甲部分,我融合了动漫元素的设计,配色上采用了现代调色方式,使色彩看起来更加柔和。”
现如今,古老技艺的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陈玉录眼里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作为烟台非遗的传承者,我们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融于新观念、新题材、新技法,创作出创造出具有时代特点的新民间艺术品,只有发展才是最好的传承。”陈玉录介绍说。
对于烟台本土非遗的传承,陈玉录充满希冀。“现在是我们文化工作者发展的黄金时代,整个社会大环境十分重视民间文化,政府又给了我们施展才艺的平台。”陈玉录坦言,希望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把烟台本土的文化传承下去。
在这个“快餐化”时代中,凡事慢慢来是一种诚意更是一种心境。此时,正需要像陈玉录这样“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的手造人。“手造精神”,是从每一个匠人身上提炼出的中国人骨子里共同烙印着的文化基因,是对自然的敬畏、对手艺的执着,是几千年来在中华文明的怀抱里所产生的属于中国人特有的精神情怀。
今年6月初,“山东手造·烟台好礼”2022年“烟台手造”创新创意大赛正式启动,面向全社会征集具有独立知识产权、标志性、代表性的“烟台手造”产品。大赛由烟台市委宣传部、烟台市文化和旅游局、烟台广播电视台主办,胶东在线网站承办,烟台市总工会、烟台市教育局、烟台市轻工集体企业联社协办。该活动旨在推动“烟台手造”行业创新发展,激发行业主体和从业人员创作热情,促进非遗、文创、旅游商品等手造产品与现代生活相融合,实现传统技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诚挚欢迎全烟台的手造人踊跃报名!